关于《202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公开的通知

时间:2024年12月15日 09:59   来源:    阅读量: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修订印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的通知》(学位〔2020〕25号)和《关于做好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有关工作的通知》(湘学位办〔2021〕1号)精神,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通过了《202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现予以公开。

 

 

 

湘潭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归口管理单位

( 盖 章 )

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授权学

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代码:0805

 

 

授权级

 博士

£ 硕士

 

学位点负责人(签字):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学院院长(签字):

 

 

 

2024121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及年度建设情况

1.1历史沿革

湘潭大学材料学科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开始招生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1997年材料物理招生,200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008年材料物理专业获批国家一类特色学科,1998年获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2003年获批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点、材料学硕士点,2005年获批材料学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95日,湘潭大学和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基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建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学院以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研究型学院为目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院长)为带头人,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2017年,学科获批国防特色学科“XX关键材料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认定为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202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认定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学院被认定为湖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022年,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数学学科的三个支撑学科之一。

 

1.2培养方向及特色

学位点已构建多个优势与特色鲜明的主干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反映材料科学发展需要,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较大作用,学位点构建的多个优势与特色鲜明的主干培养方向如下:

1)先进信息材料与器件:瞄准信息领域的重大挑战,以信息探测为核心,寻求新型的信息材料以及提升材料性能或者开发材料功能的有效方案,探索新的物理效应和感知技术,进行相关器件的设计与制备。针对大尺寸半导体晶体生长工艺及其器件、半导体微结构与缺陷调控及性能、大面积SDD探测器等光、电探测器及性能开展研究,研制一系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硅漂移探测器,开发4英寸CdZnTe单晶生长及缺陷和电阻调控工艺,发明大面积、低漏电流硅探测器的先进工艺技术制作工艺程序,研制不同结构的探测器与位敏传感器。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特种薄膜与涂层材料先进装备用薄膜与涂层关键材料及其核心部件在极端复杂的服役环境下的适应性和耐久性成为决定装备性能的关键,需要建立薄膜与涂层的制备、复杂服役环境下性能表征及其可靠性评价的方法。围绕航空、航天装备急需高温热防护涂层、航空用耐磨耐蚀防护涂层、雷达/红外双模隐身陶瓷涂层,开展涂层及界面力学性能表征、可靠性预测、服役环境模拟装备等研究。本方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机专项基础研究、装发部、科工局等重大课题,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立项国军标1套(含11个标准),获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3高性能储能材料及器件:高性能储能材料与器件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开发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体积小、安全可靠的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对确保国防安全和发展国民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储能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从材料与器件设计、结构与性能表征、失效与寿命预测、微观结构与安全评价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该研究方向承担了JWKJW重大项目等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相关产品已经在梅岭电源、七一二所等单位以及力佳科技、亿纬锂能等锂原电池龙头企业得到推广应用。研究成果获得了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颁发的经典引文奖

4高性能金属材料设计与组织优化:面向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对优异力学性能、特殊功能的新材料的迫切需求,针对高温合金成分复杂、显微组织难以控制等难题,开展高温合金、高熵合金、生物医用合金材料的本构理论、破坏理论、多尺度力学行为、高通量设计方法的研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科技进步奖、国际相图委员会颁发的APDIC Industrial Award

5材料计算与设计:传统三维材料及器件已经接近其物理极限,以功能设计和性能调控为导向,通过材料计算与设计探究新材料在电、光、磁等方面的性质,并深入研究新材料未来在电子输运、存储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开展先进高性能薄膜材料设计与预测、分子动力学方法及相场方法的研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6)机器人及自动化焊接技术:面向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能源装备制造等重大需求,开展焊前位置智能导引、焊接过程多信息传感及建模、复杂轨迹焊缝实时跟踪控制、缺陷早期检测与智能识别、微纳材料加工及传感元器件工程化应用、焊接机器人电弧增材制造等方面研究。

7)先进材料加工技术:面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医疗器械、能源工业以及军工业等领域对先进材料加工技术的重大需求,开展板锻造复合成形工艺与装备、塑性成形过程中的摩擦磨损机制与力学响应、复杂曲面模具CAD/CAE/CAM集成技术、材料成形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演变及性能调控、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研究。

 

1.3培养目标

始终聚焦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相脱节的问题,基于钱学森工程科学思想,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学科优势,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培养既具有创新思维又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人才为目标,以构建课程体系、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导师团队、打造学科平台为抓手,积极探索材料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2) 掌握坚实材料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3) 具备至少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相关外文资料,发表外文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正确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与国际先进水平材料学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4)具备跟踪材料学科国际前沿发展动态和充分认识学科交叉属性的能力,主动拓展力学、物理、电子、机械等学科知识面,培养学科团队合作与协同开展研究的能力。

 

1.4学位标准

在严格遵循上级博士学位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本学位点对学位标准进行了具体化。(1) 申请人政治思想合格,品德好,遵纪守法,课程学习成绩优良;(2) 学术规范;(3) 申请学位之前取得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以论文或发明专利体现,并与论文主题相吻合;(4) 学位论文撰写合符规范;(5) 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合要求;(6) 学位论文专家评审成绩中等以上;(7) 答辩过程严格规范。

 

1.5导师队伍

师资学缘结构合理、多元,来源于国内外名校,拥有薄膜材料及器件力学教育部创新团队、低维材料与器件力学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湖湘高层次人才聚焦工程顶尖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团队。现有教授35人、副教授43人,专任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为学术带头人,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2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9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及提名奖(2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4人),湖南省“121”创新人才(2人)、湖南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计划人选-拔尖人才1人)、湖南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计划人选-荷尖人才4人)为中坚力量的科研教学团队。

 

1.6科学研究

2024年,全国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稳定在B ESI排名进入0.3%。在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成果奖励、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共立项和获批42项科研项目,总经费1924.12万。纵向课题22项,共746.9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面上8项、青年4项),经费共600.98万;省科技厅项目共8项(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计划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经费共140万;其他政府项目1项。横向课题20项,合同经费共1177.14万。发表学术论文196篇,其中SCIE18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项。获得中国腐蚀与防护协会一等奖1。为宣传学科研究成果并扩大学术影响力,举办了3场国内学术会议,邀请了20余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指导工作、讲学。

 

1.7人才培养

2024年,材料学科继续发挥“科学和工程结合,结构和功能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的特色,以“材料和数学、力学交叉”为主线,构建基于与数学和力学学科交叉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兼具“理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及兼具科学与工程素养的研究型人才。材料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再创新高,招收硕士研究生235人、博士研究生32人。授予206位研究生硕士学位、18位研究生博士学位。组织完成2024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研究生创新项目、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精品课程等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等工作。立项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省级研究生创新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7项。获2024年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

 

二、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

根据学校出台的《湘潭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湘大研发〔20224号)、《湘潭大学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分离实施办法(试行)》(湘大研发〔20223号)、《湘潭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湘大研发〔20222号)、《湘潭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实施细则》(湘大研发〔2022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012号),以及学校《湘潭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2022 年修订版)》(湘大教发〔20229号)等文件,制定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细则》(湘大材院发〔20244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系列高级职称推荐办法(2024 年修订)》(湘大材院发〔20243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细则(2024年修订)》(湘大材院发〔20242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与学位论文抄袭剽窃行为的处理办法》(湘大材院发〔20245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湘大材院发〔20246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类(师昌绪班)动态进出管理细则》(湘大材院发〔20241号)等相关文件,本学位授权点严格按照以上文件执行,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

1)探索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教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协同创新机制。学科坚持以学术培养为导向,秉承寓教于研的培养原则,鼓励优秀的大学三年级以上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综合性训练,完成毕业论文;研究生培养以本--博、硕-博长周期模式为主体,鼓励研究生自主提出科研设想并开展科学实验。

2)完善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并在国拨经费的基础上为研究生提供生活补贴,提高研究生待遇;实行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制度,为学术能力强,科研成绩优秀的研究生提供助理研究员岗位,并配套岗位津贴。设立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吸引国内外名校优秀学生来中心深造,逐步提高中心留学生的比例;设立研究生专项奖励基金,对做出重大科研贡献和拥有突出科研成果的研究生给予特别奖励,激发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研究工作的热情。

3)实行国际通行的科研管理体制,由项目组负责人全权负责。负责人以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为原则,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目标,以学科的发展规划和研究重点为方向,带领科研团队开展具有原创性和突出影响的研究工作。允许大平台小团队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在创建大平台的同时应注重对于小型团队以及个体的学术自由的尊重,防止一味追求规模和一致性而影响其发展空间和整体的创新活力。在大平台内部,应在目标与价值体系的指导下给予小团队及个人充分的活动空间;对于大平台之外的团队和个体应给予其选择是否进入的权利。此外,对于大平台外的小团队和个体,应充分发挥其在前瞻性研究创意方面的专业性和灵活性。

4)打破学科与单位界限,签订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对研究生推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支持研究生参与承担科研项目。每位研究生必须加入项目组并分配科研任务,每位专业学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各一名。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为优秀博士后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费。

5)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和短期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等,选派优秀博士生参加国内外联合培养,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出国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或短期交流。

6)鼓励具有国际视野、活跃在科技研究前沿的科学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编写出版体现学科前沿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三、针对留存问题整改情况和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湘潭大学是非省会城市的非名牌大学,经费投入、师资生源与学科平台不足;缺乏重大原创和具有引领作用的成果;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储备还不足。

3.1整改情况

1)优化完善研究方向,攻克大面积硅探测器的工艺技术实现生产应用;实现铁电存储器的国产化,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健全热障涂层的分析理论、方法与标准,提升服役寿命至国际现有水平。加强智能跟踪焊接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微纳加工制备二维材料及元器件、板锻造复合塑性成形工艺及装备、高性能刀具与磨料工具研制及性能评价等研究。力争获得1项国家级的科技奖励。力争培养国家杰青、长江等学科带头人1-2人。力争将湘潭大学材料学科建设成为国家一流学科。

2)进一步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吸引优秀学生,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鼓励研究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训练,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3) 继续强化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在今后的改进过程中,将严把选题、中期检查、论文评审、预答辩、答辩五道程序,尤其论文评审是检查论文质量的重要关卡;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科研技术创新和高级人才培养合作,吸引一批大中型企业知名高工来本学位点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创业型高级人才。

 

3.2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1)人才培养

完善教学团队制度,实施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团队培育计划,设立培育经费。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丰富创新创业活动渠道和形式。推荐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金属材料工程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申报;完善材料设计、材料制备、材料加工、材料检测和应用为一体的材料类公共实验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申请校级和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

2)师资队伍

利用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工程计划,积极引进海外学者、外籍专家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加大本学科留学生招生和培养规模。构建数学-材料-力学的跨学科科研团队,带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数学学科发展,为国防和地方经济服务。

3)科学研究

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摆在学科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结合学科基础和特色,依托学科平台,以国家和市场需求引领基础研究和应用型成果培育,支持和引导科研人员将自由探索自觉聚焦于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大幅提升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能力。持续培养和引进引领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建和整合高水平科研团队;通过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育项目等措施,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加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能力提升。

4)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科设立国际合作基金,采取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逐步建立以学科为主体的多层次国际合作交流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研究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不断改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和措施;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与国际知名科研院所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制定本学科留学生招生方案;利用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工程计划,积极引进海外学者、外籍专家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加大本学科留学生招生和培养规模。

5)与数学学科的交叉融合

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整合材料、数学学科的优势师资力量,建立《工程数学》《数学物理方法》《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课程的跨专业跨学科教学团队,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创新交叉互通式教学模式。基于教学团队,全面实行专业必修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制度,由负责人负责课程的规划、建设和教学的实施。

构建数学-材料-力学的跨学科科研团队。整合材料、数学学科的优势师资力量,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开展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大规模有限元计算的并行计算研究,实现极端条件下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及其服役性能评价。

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推进与“数学”国际一流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院国际化进程,保持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大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每年邀请专家来校访问人次稳定在30次以上,年均承办学术会议1-2次。


2024年12月15日

上一条: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做好2024-2025-2学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 下一条:202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博士复试结果公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