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时间:2022年05月04日 11:56   来源:    阅读量:

本学科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开始招生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1997年材料物理招生,200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008年材料物理专业获批国家一类特色学科,1998年获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2003年获批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点、材料学硕士点,2005年获批材料学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9月5日,湘潭大学和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基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建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学院以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研究型学院为目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院长)为带头人,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2017年,学科获批国防特色学科“XX关键材料”。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认定为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认定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学院被认定为湖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022年,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数学学科的三个支撑学科之一。

1.定位与目标

本学科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以“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为依托,以培养兼具“科学”与“工程”素养的材料类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材料”、“力学”和“数学”交叉、“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为特色,以高端装备用关键材料与器件为对象,开展材料设计、制备与服役行为的应用基础研究,建设高水平学科平台与学术队伍,着重解决信息、能源、航空航天、探测技术等领域的材料设计、制备、性能与应用中的重大科学和工程化问题。

2.人才培养目标

本学科将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优势,发挥“科学和工程结合,结构和功能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的特色,以“材料”、“力学”和“数学”为主线,构建基于学科交叉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兼具“科学”与“工程”素养的材料类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

3.学科方向设置

本学科设置高性能金属材料设计与组织优化、高性能储能材料与器件、先进信息材料与器件、特种薄膜与涂层材料、材料计算与设计等五个方向。

4.特色与优势

(1)建有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平台

本学科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层次,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0.5%,建设有特种功能薄膜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薄膜材料及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XXXX湖南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薄膜材料产业化湖南省高校产学研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与湘潭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湘潭市九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南海科日超声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院士工作站、院士产业园等创新平台与合作基地,构筑了产学研一体、系统完备、国内一流的学科发展平台。

(2)拥有高层次的专业教师团队

本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3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5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湖湘青年英才4人、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师资学缘结构合理、多元,来源于国内外名校,拥有薄膜材料及器件力学教育部创新团队、低维材料与器件力学和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湖湘高层次人才聚焦工程顶尖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团队。

(3)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

本学科在强调基础能力培养的同时深化专业发展,突出协作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全方位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与实践,全面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本学科拥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4门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湖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湖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以及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西北核技术研究院、湖南华菱湘钢公司、时代新材公司、湖南邦泽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共建20余个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业教育中心、大学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2项。

(4)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教学成果

本学科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围绕特色研究方向,承担了973、863、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和重点项目和国防军工重点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脉冲星导航硅漂移探测器的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方向,解决了高强度超纯高阻硅材料SDD载流子漂移行为规律及重掺杂电极生长工艺、大型SDD阵列物理承载结构等科学问题,成立湖南正芯微电子探测器有限公司并初步实现了大面积硅探测器的国产化;在抗辐射铁电材料及存储器的多尺度研究及技术实现方向,掌握了大面积铁电薄膜制备工艺,建立了极化、应力、应变、电场、源漏电流多变量耦合模型,提出了一种CMOS工艺兼容的铁电存储器集成技术,相关成果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空天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方向,发明了功能化梯度设计外壳材料的镀层薄膜结构,解决了相关工程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在湖南永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得到产业化应用;在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破坏理论与评价技术方向,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剥落分析的理论、方法与装备,成为这一领域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相关成果获两机专项基础科研、基金委重大项目等支持,获国家国防科工局发明奖二等奖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近几年,学科共获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4项;出版专著与教材3部,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立项国军标9项;年均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大量研究成果发表在Sci. Adv.、Chem. Rev.、Adv. Mater.、Nano lett.、Surf. Sci. Rep.和Adv. Funct. Mater等高水平学术期刊。

5.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全球ESI排名稳居前0.5%,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华盛顿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保持长期合作和学术交流;联合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八研究所、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和中航南方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等航空航天领域知名科研院所组建了“装备用特种材料及工程化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和承办了多场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半导体探测器、抗辐照铁电存储器和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学科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关闭